{{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獨木舟

獨木舟介紹

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家,再加上地處副熱帶季風氣候,水溫終年約莫攝氏20度上下,是一個十分適合發展海洋休閒運動的國家,但海洋休閒的文化卻是近年來才開始慢慢興盛。而其大致分為有載具和無載具兩種運動,在有載具的海洋休閒運動中,獨木舟是相對來說最好上手的活動,因此很適合介紹給還沒接觸過海洋的朋友,在國外十分興盛。

而中文中的「獨木舟」,大概是集合了英文中的"kayak"與"canoe"兩個字的意思。其中"canoe"最早是指將樹幹的中央挖空,使其浮在水面上可供載人與物品的水上載具,而"kayak"一字在因紐特語原本指的是獵人的小船的意思,不過由於因紐特地區比較少樹幹較粗的樹木,因此他們通常用細的樹幹勾勒出骨架後,用動物皮包覆在上面來防水。因此後來"kayak"一字多指有包覆型式的獨木舟。

而獨木舟文化發展至今,演化出了對應各種不同水域的型式,以下簡單介紹分類方式。

(以下僅介紹休閒獨木舟,競賽用的輕艇暫不介紹)

依功能而分

Kayak(座艙式獨木舟)

有密閉式座艙的獨木舟,在乘坐時需要穿著防水裙(spray skirt)並套上座艙口以防座艙進水的獨木舟類型,大多使用雙邊槳進行划行。

海洋舟

座艙式的海洋舟,適合長距離的海洋划行,還有格陵蘭舟(前後甲板皆較低,水線面貼齊甲板,操縱性高但穩定度低的舟形)等等的分類。

激流舟

依照不同級別的激流水域,有不同的形式,但通稱激流舟。

花舟

與激流舟類似,但船艏較翹,船尾較寬,容易做花式動作。

湖泊舟

在平靜水域的使用的座艙型獨木舟,通常座艙口較大,且因為水域平靜,不一定需要使用防水裙。

衝浪舟(Wave Kayak)

與衝浪板設計相似的座艙舟,船艏船艉皆較寬,在"捲浪區"划行。

Canoe(開放式獨木舟)

開放式的獨木舟,通常沒有密封艙或是密封艙較小,若船隻進水會沈船的船形,大多使用單邊槳進行划行。

海洋舟

如同蘭嶼的達悟拼板舟就是Ocean Canoe的典範之一。

湖泊舟

在湖泊中使用的Canoe,由於在平靜水域使用,因此少有密封艙。

激流舟

激流中使用的Canoe,由於激流水域多變,因此多有氣囊或氣艙的設計,在北美的激流漂流中多見。

花式舟

在獨木舟芭蕾(freestyle canoeing、canoe ballet)中常見,這種船形容易旋轉,因此可以划出曼妙優雅的動作。

Sit On Top(SOT,平台式獨木舟)

顧名思義,SOT是坐在浮具上的獨木舟形式,由於船隻本身已經是中空狀的密封浮具,因此不用擔心船隻進水的問題,但是由於乘坐時浮力中心較高,因此較容易有不穩的感覺。

休閒平台舟

一般的獨木舟遊程皆採用這種船隻,穩定好上手,即使新手也能划   得還不錯,缺點是船速太慢。

釣魚舟

為了釣魚而生的SOT,通常為單人座設計且載重量較高,船上也有釣竿架、冰箱桶等等的設計,缺點是重量太重,不太好運輸。

衝浪舟(Surfski)

原本是為了Ocean Race比賽而生的船型,船身細長,加速快速且容易讓湧浪推著走,現今的休閒衝浪舟大多是衝浪玩家在"湧浪區"航行。

衝浪舟(Waveski)

與wave kayak類似,不過是SOT的形式,在腿部有綁帶,讓Waveski就算沒有座艙,還是能做到滾翻等等的技術動作。通常是在"捲浪區"航行。

Outrigger(外支架式獨木舟)

在獨木舟主體之外,還加上一根或兩根助浮助平衡的浮力裝置的船型,在大洋洲的原住民的船隻設計中常見,大多是為了跨島旅行而設計。如:螃蟹船。

Outrigger Kayak

Kayak形式的outrigger,有座艙與需要穿防水裙,用雙邊槳划行。

Outrigger Canoe

Canoe形式的outrigger,如同canoe的划行方式,用單邊槳划行。

依材質而分

木製獨木舟:

除了最原始的用單一根樹幹挖空做為浮具之外,現今的木製獨木舟大多為將木材修整為板狀後,再根據船型模具拼貼上去,如蘭嶼的拼板舟或大部分的Canoe都是採用這個方式,而少數的手工木製座艙舟也會採用這種材質與工法。

蒙皮舟:

如同傳統格陵蘭舟一般,先將舟體的骨架固定好後(骨架可用任意材質,但會影響船隻的剛性,大多使用木頭),再將一層皮包覆上骨架達到防水的效果。傳統是使用獸皮包覆,近代多使用一層帆布包覆後,再塗上多層環氧樹脂硬化強化與防水、或著是使用玻璃纖維或碳纖維等複合纖維也可以。若你有興趣自己打造一台手工蒙皮舟,歡迎GOOGLE搜尋"大沐老師"的書籍,他是目前台灣手工蒙皮舟的第一把交椅。

滾塑獨木舟:

使用熱塑性塑膠(大多為PE材質)加入獨木舟的模具中,再滾動模具使其均勻沾附模具而成形的一種工法,塑膠舟的特性為耐磨、耐撞、耐壓,但缺點為重量較重,在搬運與划行上都會增加些許的難度。一般教學與遊程體驗的獨木舟,為了耐用,多採用這種材質的獨木舟。

充氣式獨木舟

大多採用熱塑性且柔軟可折疊的PVC布做成包覆式的結構,充氣後靠壓力達到足夠的結構強度的獨木舟,洩氣時,可摺疊收納,因此十分適合家中沒有多餘位置可以置放船隻的都市家庭,不過,充氣舟的強度仍有極限且容易割破,因此不適合高難度的獨木舟行程。

複合纖維獨木舟:

使用碳纖維、玻璃纖維、克維拉纖維等等的前端科技材質製造而成的獨木舟,有著輕巧,低阻力的特性,但是這些輕巧的材質不耐壓與摩擦,因此操作不當很容易造成毀損,所以這種材質的獨木舟適合進階的使用者在挑戰高難度行程時使用。

獨木舟地點

如同前段所說,台灣是一個水域休閒資源豐沛的地方,因此有許多適合划獨木舟的地方。筆者近年來走訪台灣各處水域,再加上參考各大社群與前輩分享的資料,整理出了一張台灣的獨木舟下水點地圖:https://www.google.com/maps/d/edit?mid=1H57PgTnRHzA8xcRrfQrq2uZ2MvZP4DKs&usp=sharing

以下就簡單介紹一下一些獨木舟路線:

北部航線

北部航線指的是西起自淺水灣東至三貂角這一塊的北海岸與東北角地區,此處多為岩岸或珊瑚礁地形,少有沙岸。潮汐同時受到東海潮汐與太平洋潮汐的影響,呈現混合潮的形式,潮汐流的大致方向為,漲潮流向西、退潮流向東,但仍會受到地形流的影響而導致流向不固定,建議初次前往還是要請熟悉海況的人帶領較為安全。

深澳象鼻岩航線

象鼻岩為新北市瑞芳區深澳岬角的一個海蝕洞,因其形狀神似象鼻而得名。在岸上雖可以看到海蝕洞,但是在海上觀看象鼻岩,才是最完整的角度。夏天吹南風時,此處為背風面海面平穩,ˊ此處為凸岬,因此海流狀況較不穩定,潮水撞擊到凸岬時也會形成較不穩定的浪花,因此新手在此處划行時,應選擇風平浪靜的時候較為安全。



望海巷灣(昭明宮)象鼻岩航線

由深澳地區昭明宮廟庭神龜水池旁的小徑可以到達深澳火成岩沙灘,由此處划出灣後右轉直行,即可到達象鼻岩,來回約3公里,對於新手而言也是很輕鬆可以划到的距離。此處由於位處望海巷灣內,因此漲潮時會因順時針灣內流而順流,但越靠近象鼻岩則會受漲潮流影響而逆流,退潮則反之。而此處也為多數象鼻岩獨木舟體驗行程業者的下水點。

深澳灣象鼻岩航線

由深澳灣的瑞濱電廠出水口或是油庫口的磅磅灣下水點下水,向左側划行過深澳漁港即可到達象鼻岩,此處海灣由於東側有中油的天然氣港口,因此海灣以東(海面上有航道浮標)
規劃為航線,任何船隻皆不可逗留,甚至這個灣內還不可以有動力船隻進入,違者罰款,但是獨木舟可以。而航道以西的海域是這兩年來爆紅的潛水景點"深澳玫瑰花園",若是您來這個航線,也可以下水浮潛看看。而此處的下水點為"台灣獨木舟推廣協會"常用的下水點。

大坪海岸海豹岩航線

大坪海岸位於基隆八斗子忘憂谷下方,是一處近年來興起的秘境,此處的潮間帶是一塊平緩的岩石,並是且由一塊凸出的外礁所包圍的平靜水域,漲潮時可以划進潮間帶下船休息。春夏時期,潮間帶會因為高光照而長出茂密的綠色海藻,因此此處被稱為大坪海岸(很像大草坪),而大坪海岸中有一顆岩石很像海豹而被稱為海豹岩,也是這兩年來的著名景點之一。此處海域由於海底深度陡降,為漲退潮流的加速帶,漲退潮流流速快,故新手到此划船時應選擇小潮或是平潮時前來,較為輕鬆。



澳底外礁(金銀島)航線

金銀島(澳底外礁)為澳底漁港外的一個有小沙灘與紅燈塔的外礁,此處的水域清澈,且生態豐富,以小丑島(很多小丑魚)而聞名,但此處潮汐流強勁,若沒有算好潮汐需要有頂流的準備。島上地勢平坦,沙灘方便搭帳,因此常常有人在這裡露營看日出,不過島上沒有水源,因此淡水要自行攜帶。通常金銀島航線是由雙溪河安檢所前的小碼頭下水,出福隆海水浴場出海口後向左轉,沿著岸邊朝著紅色燈塔的方向前進,單程約6公里。

基隆嶼橫渡航線

基隆嶼為台灣五大離島中,離台灣本島最近的島嶼,因此被獨木舟玩家們稱為五顆星(離島)中最入門的第一顆星(划完五顆島嶼的被稱為五星上將),但是此處海域卻是北部最著名的險惡海況區-海檻,由於海底地形突起,因此深層的水流行經此處時會抬升並與表層海水互相碰撞,因此在海面形成了亂浪區(水手稱為鑽石浪區),而海檻的位置約位於基隆嶼的最西側到和平島的最北側這一條長直線上,所以在規劃航向基隆嶼的行程時,應選擇小潮與平潮時或是活動範圍在基隆嶼的東側就好,不要隨意進入海檻地區。而航向基隆嶼的下水點多選擇和平島小沙灘(最近,但會過海檻,單程4公里)、望海巷(單程約7公里)與八尺門水道(海洋大學小艇碼頭為私人土地不可下水)。

中部航線

日月潭航線

日月潭為台灣水庫中最早開放民眾進行可以合法申請進行水域活動的湖泊水域,申請者須於兩個禮拜前先行向"日月潭國家風景管理處"與"台電明潭水力發電廠"申請下水(可一次申請一個月的下水時間)。而日月潭僅開放四個水域供申請,筆者建議申請岸上腹地與開放活動水域面積最大的月潭水域,然後前一晚就到月牙灣湖畔紮營,隔天早起在清晨時迎著水面的朝霧與日出的光輝在平靜的湖上划行,宛如仙境;另外,日月潭花火節時期,划著船在湖面欣賞著煙火綻放,也是一大樂事。



圖:日月潭朝霧


南部航線

台灣的西岸多為沙岸,由於沙岸地形為緩坡的關係,因此湧浪在拍打到岸上的過程會隨著緩坡而升高,當升高到波浪的能量無法抵銷重力時,就會崩塌形成捲浪,而捲浪是衝浪客最喜歡玩的東西,對於獨木舟衝浪而言,也是如此,因此台灣的西岸大多為衝浪玩家所喜歡的地方。

台南漁光島

漁光島原本是台南的一個陸連島,在政府打通安平港的規劃下,成了一個獨立的小島,島上有個面西月牙灣,灣的南北兩側有長堤,因此波浪的能量會被聚集、平行的打向灣內,形成了一個完美的浪點,因此常有衝浪客與風帆玩家在此活動,而這裡也是台灣surfski衝浪舟的的發源團體"雅客窩舟族俱樂部"的根據地。在月牙灣中,下水點在偏北側的位置,原因是北側海底較無石頭以及北側海灘離停車點較近(搬船很累的),而此處沙灘的海流為北側有一離岸流,越靠近堤防越明顯,在海灣中間則是靠岸流,因此,在划行時,可以選擇由北側順流出outside,然後再由中間的靠岸流順流順浪衝回岸上。

台南德元埤荷蘭村

德元埤是台南柳營地區的一個小水庫,由清領時期當地的人士劉德元獨資興建而得名。該埤以水路發展茂密,沿岸綠地眾多而得名。近年來有業者在岸邊蓋了白籬笆、拱橋、穀倉型建築與尼德蘭風情的風車,取名為荷蘭村對外營業,因此划在埤上,有著彷彿來到了荷蘭的感覺。而下水點除了可以烤肉露營的荷蘭村外,也可以在免費的下水點(下方連結)下水,此處為一涼亭,涼亭外有浮動碼頭可供上下船使用,但水位較低時較難上下岸。

下水點位置: https://goo.gl/maps/ZcRT9NBCJkhVkeMS7、 https://goo.gl/maps/cWX1DSd9u4RYvdrJ9

小琉球橫渡航線

小琉球為台灣五顆離島中難度排行第二的島嶼,因此一般海洋獨木舟玩家挑戰完基隆嶼橫渡後,接下來就是挑戰小琉球橫渡了。此處海況受高屏大海溝的影響,因此漲退潮的流向會隨著四季與月亮盈虧而改變(如果有興趣研究的隨後附上高屏海溝數值分析的論文),因此在划行時的路線選擇要依時而定。此處由於位於台灣西南側,當秋冬季節東北季風初起時,此處為背風面,是最風平浪靜適合進行橫渡活動的時候,而橫渡小琉球的單程距離為15~25公里(因上下岸地點而變動),通常於台灣側的下水點有二,其一是東港的鎮海公園、其二是東港的青洲海洋公園。


東部航線

台灣的東岸由於地勢高聳、腹地狹小,因此河川多為短急,河流的淘選度較低,因此即使是河川的出海口,也頂多是碎石海岸而不是沙岸,且海岸處多懸岩(如最有名的清水斷崖),少有海灘。而此處海岸多為陡降地形,在近岸踏浪時沒甚麼問題,但是一旦離岸不到30公尺,深度就會陡降,因此水性不好的朋友在此戲水時要格外小心,而此處沿岸終年受黑潮影響,有一股強勁的洋流往北,但在近岸處則會因為潮汐流的影響而抵銷或逆流,因此建議在此處進行獨木舟行程的朋友,找一個熟悉當地海流的響導,會是比較安全的作法。

南方澳至崇德沙灘(海上蘇花公路)

而北起南方澳,南至花蓮崇德的蘇花公路為穿越了中央山脈的一條道路,由於中央山脈是從海中拔地而起,所以此處的海岸線皆為陡峭的山壁,少有可以上下岸的腹地與撤退點,因此如果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的話,在划這一段路線時,盡量選擇有動力船戒護的業者,相對來說比較安全。

豆腐岬至內埤海灘

從豆腐岬海灣到內埤沙灘的航線,這段航線會有四個沙灘,一開始從豆腐岬下水點(左側堤防邊的海底珊瑚還蠻漂亮的)划出灣後向右,即可看到一個陸連島"猴猴鼻",而猴猴鼻與本島連接的地方為一個貫穿南北兩側的小沙灘,因此當猴猴鼻的外側海況不允許通過時,可以選擇在這個小沙灘上岸,用抬船的方式直線穿過猴猴鼻。而過了猴猴鼻後,右手邊是賊仔澳玻璃海灘,在這個沙灘的北側有一個水泥預拌車的遺骸(新聞連結),在經過大自然的洗禮後已經殘破不堪,看著水泥車的遺骸會讓人深深的感到大自然的威力。在過了賊仔澳玻璃海灘後,再繞過一個小岬角即是內埤沙灘了,這個小岬角是個亂石區,若對自己的技術有信心的,可以挑戰從礁岩中穿梭過去。

內埤海灘至東澳

烏岩角是中央山脈的起點,位於蘇花公路蘇澳到東澳段的正中間,烏岩角南北5公里內皆為峭壁海岸,即使公路也難以抵達,因此海上自然也沒有撤退點,要划這一段航程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體力或是有動力船的戒護,而烏岩角的南方還有一個頗具知名度的東澳海蝕洞,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可以鑽到裡面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在海蝕洞的南方,就是長直的東澳碎石沙灘可供上下岸了。烏岩角的獨木舟行程除了內埤下水東澳上岸的A進B出的方式之外,還有從內埤出發然後原路返回內埤沙灘的方式與東澳出發原路返回東澳的航程兩種,可以依據當時的海流流向選擇較輕鬆的行程。

東澳沙灘至粉鳥林與烏石鼻

粉鳥林的秘密沙灘近年來成了一個十分熱門的景點,但是近期從粉鳥林漁港到沙灘的步道因不明原因纏上了封鎖線,因此,想要前往粉鳥林沙灘的方法,除了翻越封鎖線外,就是從海上前往了。而烏石鼻,有著台灣本島最大的柱狀火成岩的景觀。這段航程大多由東澳沙灘下水後向右划,通過粉鳥林漁港後再向右轉入粉鳥林沙灘,或是往前方岬角處前進,直線划向烏石鼻後原路返回。

烏石鼻至清水斷崖

烏石鼻至清水斷崖大沙灘這一段路線為蘇花公路中後段的行程,此行程由於航程較長以及沿路風景大多相似,因此少有人特地來划這一段行程,大多是為了完成獨木舟環島的挑戰的獨木舟玩家,才會來完成這一段的航程。

清水斷崖至崇德沙灘

清水斷崖是蘇花公路尾段的一處景點,以幾乎垂直聳立與海邊的高聳懸崖的壯麗景緻而聞名,在海上觀看清水斷崖,尤其壯觀。一般大多是由崇德沙灘南岸出發,通過腹地狹長的崇德大沙灘後,經過兩個無法由陸路到達的小沙灘後到達大清水沙灘,而大清水沙灘的北側有淡水溪流,因此會有人划獨木舟到此露營一夜後再返回崇德沙灘。而清水斷崖的日出也格外的美麗,因此除了獨木舟露營時別忘了早起看日出外,也可以規劃日出時划行這一段行程。而這段路程其實不短,因此除了要注意海流的方向外,還要注意自身的體力,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崇德沙灘外的定置漁網,由於漁民對獨木舟不甚友善,尤其是獨木舟接觸了定置漁網的時候。因此划行經過定置漁網時,還是繞過為妙。

獨木舟安全指南

獨木舟分級制度

筆者是美國獨木舟協會(American Canoe Association,ACA)的海洋舟L2教練(coastal kayak instructor lv2),因此在此介紹該協會對於海洋獨木舟行程的分級指標,在進行行程規劃時,可以將所規劃的行程分級,以利活動的準備。

一級行程:封閉水域,無明顯水流以及浪高0.5m以下,全程皆有隨時可登陸的撤退點,離撤退點2km內可以找到庇護所與通聯電話。

二級行程:航程10公里以內的開放水域行程,有微小的海流與0.5m以下的浪高,幾乎能隨時找到撤退點。

三級行程:開放水域20公里內的行程,水流速度在1.5kt以下,風速在10kt以下,以及浪高在1公尺以下的行程,可延伸至無法登陸的水域(懸崖、堤防、跨島等)。

四級行程:開放水域30公里內的行程,水流速度在3kt以下,風速在15kt以下,浪高在1.5公尺以下的行程,行程中幾乎不可能登陸撤退。

五級行程:開放水域30公里以上的行程,水流速度在3kt以上,浪高超過1.5m,風速大於15kt,此分類為挑戰級行程,因此不建議一般玩家進行。

而3~5級的行程多為玩家級的行程,因此不建議新手進行。

三角指標航行標準

在上述的分級標準中,大家可以發現,天氣其實是影響獨木舟行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當中'浪高'與'風速'又更為重要(流速通常不列入考量),因此在美國獨木舟協會ACA之中,有一套判斷今天的天氣是否可以出航的標準,稱為三角指標,指標一共有三項,若是三項皆符合標準,則行程可照常舉行;一項超標,則行程需特別注意撤退時機;若兩項以上超標,則行程取消。而這三項指標分別是

風速
浪高
個人能力
天氣判斷

既然天氣影響獨木舟活動這麼多,那在規劃獨木舟行程時,在氣象預報的判讀上勢必要有一定能力,因此筆者在在這裡推薦一個氣象預報的網站:Windy。在這個網站中可以很清楚的了解當地的氣溫、風速風向、浪高浪頻與湧浪方向、雷暴預測等等,並且有人性化的操作介面,是個對戶外新手很友善的天氣預報網站。

事前的準備

在進行獨木舟行程前,需要先完整的規劃行程,其中包含:

路線
撤退點
氣象與海象
裝備
參與者能力
救援與安全規劃(留守人員制度)

確實的完成這些行程前的準備,才可以將戶外活動的風險降到最低。

狀況的發生與預防

在經過完整的行程規劃後,原則上是可以把風險降到最低(除非地震海嘯或動力船隻失控等突然其來的不可預測之災害),那接下來會發生意外狀況的,通常都是人出了狀況,像是暈船、中暑等等的生理狀況,而生理狀況發生前是有預兆的,因此身為一個獨木舟玩家或是領隊需要隨時注意隊友的身體狀況,適當的多準備一些飲水與暈船藥可以減緩隊友發生暈船或中暑的不適感。

自救與救援

而當意外真的發生時,就是執行救援動作的時機了,因此在平時就要累積各種不同類型的救援與自救的知識與動作練習,在緊急時刻才可以發揮出救援的效果,以下簡單列出一般玩家應該具備的救援/自救能力:

翻船復位與脫出:翻入水中時,能夠自行回到船上的能力,可使用浮力袋與滾翻等等的方式
協助翻船復位:隊友翻入水中時,可以與翻覆的船併行,協助船隻的穩定與幫助復位。
排水(座艙舟):座艙舟若翻船時,船艙內的水很難自行排出,因此需要隊友將翻覆的船拉到前甲板上,再進行抬高排水
拖船救援:當隊友失在船上去行為能力時, 需要將其帶到安全的岸上,因此這時候就要拖帶著一艘無動力的獨木舟到安全的地方,對體力的消耗自然會比一個人划行時來的大,所以在規劃行程時,也要一併規劃若有人失去行為能力時的措施。
拖帶救援:如同拖船救援,只是拖帶指的是船隻破損或是人船分離的狀況下,對水面泳者的救援,通常有:

水面拖帶
前甲板拖帶
後甲板拖帶

這三種拖帶方式。
獨木舟需要的裝備

獨木舟分級制度

如同前項所述,獨木舟的行程分成了很多個級別,而每個不同級別則有不同的建議攜帶裝備,以下簡單介紹各級行程的建議攜帶裝備列表:(進一級的行程須包含前一級行程的攜帶裝備)

個人裝備:獨木舟、槳、救生衣、哨子、其他個人穿著與個人裝備、飲水、糧食。
一級行程:行動電話
二級行程:防水裙(座艙舟)、浮力袋、抽水幫浦(座艙舟)、急救包、海事無線電
三級行程:衛星導航、備用槳、拖船繩、照明/警示燈光、衛星定位發射器
四級行程以上:羅盤、海圖、備用電池、信號彈與求救求生裝備、PLB

獨木舟、裝備選購指南

獨木舟的專業裝備在台灣其實需求量不算低,但是卻不容易取得。不過無論你在哪裡購買獨木舟裝備,都要挑選自己適合的款式與設計,以下簡單介紹一些獨木舟裝備的挑選要點:

獨木舟

在本篇一開始的獨木舟介紹中,已經有介紹了許多獨木舟的款式,可以依據自己的使用需求去購買適合自己的獨木舟類型與材質。而相同類型的獨木舟也有不同的設計,例如座艙式海洋舟中,船艏翹起的高度會影響船的躍浪性與直線性;船底的設計是V型底還是U型底會影響船的加速度與穩定性等等,這些都是在挑選獨木舟時,要注意的地方。

救生衣

在台灣的法規中,救生衣是划行獨木舟必備的裝備,若划行獨木舟沒有正確穿著救生衣則可以依法開罰。而在進行獨木舟用的救生衣選擇時,有幾個要點:

由於獨木舟是坐姿的運動,因此在選擇救生衣時,盡量選擇下襬較短,在腰部以上的救生衣,在坐姿的時候較不會有壓迫到腹部的不適感。
救生衣的認證有很多種,但是大部分是的救生衣都會通過美國海岸防衛隊認證標準(USCG)的認證標準,而USCG在救生衣的認證中,一共有五種類別,分別是Type1~Type5,在選擇獨木舟的救生衣時,要選擇Type3與Type5的救生衣,才是適合獨木舟運動的。

而救生衣的材質與設計也會因為預期的使用場合不同而有不同的款式,像是激流用的救生衣材質就會比較保暖、衝浪舟用的救生衣就會比較透氣等,而救生衣上的置物空間也會因為你需要攜帶的東西的數量而有不同的設計。

因此,根據你的需求選擇一件適合你的救生衣十分重要。


槳是獨木舟的動力來源,也是一項十分吃人體工學的裝備,若是划到適合自己的槳,可以完整的將自己的體力轉換成船速,對於獨木舟的航程會比較輕鬆。而獨木舟的雙頭槳的分類主要有三:

歐式槳:最常見的槳種,歐式槳以兩片槳葉跟槳身所組成,槳葉有明顯的分水線(龍骨),可以直覺的進行划行,對於精細動作的敏銳度最高。
Wing槳(翼槳):因外觀又稱湯匙槳,是利用白努力定律增加推力的特化型歐式槳,其槳的設計如同機翼一般,在划行的過程除了本身的推力外,還會有因為槳葉外型造成的白努力推力,是單次划水中推力最大的槳葉種類,但是在一些精細的技術動作中,較難達成。此種槳類通常為競技時使用。
格陵蘭槳:此類槳是由格陵蘭地區的獵人使用的槳演化而來的(其實大洋洲地區也有一個島嶼的原住民使用類似設計的槳,但少有人提起),他的特色是沒有槳葉槳柄之分,是用一根木棍在槳葉處削平,在握把處削細的加工方式。在划行上的特性是入水跟出水的聲音極小,不會嚇跑獵物;且槳本身的浮力較大,方便滾翻時使用。這種槳是三種槳中最省力的槳。

面對這三種槳不同的類型,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槳,又或

是選擇一種當主用槳,另一種當備用槳。

獨木舟穿著

獨木舟運動的穿著跟一般的運動差不多,都是要求排汗的服裝,但由於獨木舟是在水中的運動,因此衣服的材質需要排水性,不能在衣服上停留太久。另外夏天要注重防曬冬天要注重保暖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以下筆者就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在台灣划行獨木舟時的穿著:

衝浪帽:不吸水有帽簷的帽子,可以擋太陽也可防風,選擇鴨舌帽款式的話,頭盔也可以直接戴上去,不用脫鴨舌帽。

墨鏡:由於陽光照射在水面上容易有偏振光的散射,因此記得選擇有偏光功能的運動太陽眼鏡。另外太陽眼鏡需要有失手繩或是固定帶,防止一個浪打來就掉到水裡了。

魔術頭巾:臉部頸部防曬的神器,氣候太熱時還可以沾水降溫

水母衣或透氣運動衣:上半身穿著抗UV的透氣排汗衣,讓划行時身體的熱氣可以排出,另外由於衣服可能會沾到海水等,因此要選擇抗鹽分的材質,潛水用的水母衣就是不錯的選擇。

防風外套:在冬天划船時,潮濕的上衣在寒風的吹撫下很容易造成失溫,因此這時候就需要一件防風的外套。由於會碰到水,因此外套不需要保暖層,只需要防風層就夠了,目前筆者服役的是一件可以收納的登山雨衣。但由於時常碰到海水,因此防風外套可能每年要更換一件。

手套:由於長距離的划船時,手跟槳會有長時間的摩擦,手掌的皮層在泡水後也會比較軟爛容易受傷,因此帶手套划船是一個保護自己的方式。市面上方便取得的手套除了選擇龍舟手套之外,也可以選擇自行車的手套。

水母褲:跟水母衣相同,在褲子的部分則選擇貼身的水母褲,跟水母衣有一樣的機能。

衝浪褲:由於男性單獨穿著水母褲時,其貼身的材質會造成性徵太明顯,因此通常還會在水母褲外加上衝浪褲,其挑選要點也跟上衣一樣。

包腳套鞋:由於獨木舟在上下岸時常常在有礁石的地方,若是穿露趾的鞋子,很容易受傷,因此要選擇包腳材質的鞋子。而鞋底的材質則可因上下岸水域而選擇,若是在岩岸上下岸,要選擇毛氈底的防滑鞋,才不容易因茂盛的海藻而滑倒;在沙岸上下岸的話,則可以選擇膠底的材質,不會像毛氈底的材質容易卡沙。

作者介紹:Leosh,American Canoe Association Coastal Kayak Instructior Lv2.